作物,在气候混乱的时候,地位肯定比不上主食作物,要说成为一户农家主要种植物,那多让人不放心?也就是捎带手种上几分地的样子,往油坊送过去换点自己吃的油罢了,花生作为干果,真正大量供应还是拿下鸡笼岛之后,地多了,花生产量也逐渐变大,那么除了拿去榨油之外,也有了足够的余裕晒干了往外卖了。

吃穿用度上的宽裕,仅仅只是一部分而已,在桌边满满当当坐着的这一屋子各抒己见的智囊,也是用度宽绰的另一种表现——曾几何时,买地的人才捉襟见肘,逼得高级官员个个都是多面手,比如徐子先,谢双瑶都怕累出病来,不但要率人做实验、编撰课本,还要来开智囊会,对买地的大事小情都要有所了解,编课本还得是多面手,除了这政治课本要参与之外,理化生的课本都少不了他吃透了反刍学生……

这么使用一个老人家,真的挺不人道的,谢双瑶都挺怕他过劳出问题,还比原本的岁数走得早,但现在,又经过五六年的发展,各方面的人才虽然完全不能说是足够,但也是雨后春笋一般浮现了出来,徐子先虽然也还有很多会要开,但已经不必逢会必发言了,有些会议也可以免于参加,能够专心在自己的领域内做事。

——他本人最感兴趣的其实还是物理、化学的纯粹理论钻研,工业、农业那都是受时势影响,救亡图存,现在有了买活军,徐子先得以空出手来搞科研,经济上还非常优越——也是因此,这个会他要回避,不能来参加,因为一旦开放民间资金进入重点行业,徐家绝对第一个响应,利益关联就有些太深了。

一帮在衙门各部门有优异表现,预备重用的未来大佬,一帮已经在她身边的秘书班供职,随时提供意见,收集资料为她写简述写报告的秘书智囊,这便是清谈会的全部配置了,也是买地这里逐渐形成的内部论政形式之一,事情太多,牵扯到方方面面,统治者无法事无巨细都予以关照的时候,这种会也就应运而生,越来越多了。

当然,这种形式还不是很正规,因为清谈会的成员是不固定的,也没有一个评选的标准,因此,必然不能成为定例,否则非常容易被上位者利用来排除异己——比如说,有个会讨论的问题,只叫了A论点的人参加,B论点的人都没被邀请,那与会者难道还不知道该怎么说吗?

章节目录